中心简介
单位检索
关键词检索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前身系吴仲华先生1956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目前已经建设成为应用基础与应用发展研究有机结合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建所以来,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成绩,如三元流动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等,共获国家级二等和院、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40余项,国家级三等和院、部级三等奖50余项。

    研究所现有职工319名,科研人员27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33名,副研究员76名。具有国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站博士后8人,在读博士生125人,硕士生121人。2011年,研究所面向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并结合自身科技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落实院“技术百人”1人,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人。

    2011年,研究所争取科研任务75项,全年新签署合同经费共计(不包括院地合作)4.46亿元,到所总经费1.97亿元,其中到所科研经费1.5亿元;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4项,授权发明专利29项;发表论文327篇,其中SCI收录83篇、EI收录188篇。

    2011年,研究所制定了“十二五”及创新2020发展规划,确定了研究所持续发展蓝图,并制定了“一三五”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研究所定位:围绕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着力突破IGCC/联产、循环流化床、轻型动力、分布式与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核心技术,创建并实现先进能源动力系统,使研究所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的一流研究所,为我国能源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规划”提出了“三项重大突破方向”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三项重大突破方向”即:IGCC/联产系统及关键技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先进轻型动力技术;“五个重点培育方向”为: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新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风能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大规模空气储能技术。

    2011 年, 研究所进一步深化组织体系改革,构建了七个实验室, 分别是: 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 实验) 中心、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燃气轮机实验室、循环流化床实验室、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储能研发中心、传热传质研究中心。年内,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东胜分所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研究所首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获批,与华电集团建立的联合研发中心获能源局批准。

    2011年,研究所廊坊研发基地首期建筑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使用,连云港IGCC/联产研发基地建设进程过半,东胜分所通过建筑设计方案。研究所还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各级战略研究与规划制定,较好地发挥了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以上数据截止2011年12月31日)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2013 中国科学院北京物质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联系我们
主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南三街8号 | 邮 编:100190 | 电话:010-82649363 | Email:ljz@iphy.ac.cn